close
結果與討論
首先我們比較在室溫下,先以不同觸媒改變水的莫耳添加量對silica產率的影響,由(表一)中樣品編號1~3(觸媒:TSA)、6~8(觸媒:CH3COOH)、9~11(觸媒:MHHPA)、12~14(觸媒:NH3)發現當無論使用何種觸媒,其SiO2的產量,均會隨著水的莫耳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,但以HCl當觸媒時(樣品編號4~5),與其他觸媒有所不同,產率沒有隨時間增加而增加,反而減少。此外,無論觸媒的種類,silica的產率均隨著水解時間的增加而增加。由於觸媒的不同,最後乾燥所得silica也有所不同,以TSA為觸媒所產生的silica產物為透明的結晶狀,推測因為含水的因素,導致產率大於100%;以HCl為觸媒也會得到透明結晶狀的SiO2;以CH3COOH為觸媒較為特別,水解小於12小時前分離出來的無機物呈為結晶狀,但水解時間超過12小時得到的SiO2為粉體狀;MHHPA為觸媒時,silica以白色粉體狀存在;鹼性觸媒NH3,則以乳白結晶存在。其中以TSA為觸媒,可獲得最高silica產率,次之HCl ﹥CH3COOH ﹥MHHPA ﹥NH3。
另一方面,量測各觸媒在不同水解時間的pH值變化,結果顯示(表二),以TSA作觸媒(編號2) 的pH比以MHHPA當觸媒(編號10)來的小,其產率則較高,而以CH3COOH當觸媒,pH值較MHHPA低,產率亦較高。由此推知,pH值偏低的觸媒能有效促進silica的產率。
雖然,以TSA與HCl為觸媒的產量比起其它觸媒來的多,但無機顆粒集聚速率太快,會產生沉澱,不易控制顆粒大小。於是將重點放在以酸性的MHHPA、CH3COOH與鹼性的NH3作為觸媒,藉由測TEM,來探討silica粒徑分佈與大小的情況。
圖一、圖二分別為以MHHPA為觸媒與TEOS:H2O莫耳比為1:2水解6hr與24hr所得的TEM圖,由圖可見,在水解6小時的情況下,SiO2顆粒已形成,平均粒徑在60 nm左右,有趣的是:若水解時間持續拉長,24小時後,TEM所量測到的顆粒明顯變小,顆粒徑在20~30 nm之間。以CH3COOH為觸媒(圖三、圖四)也得到類似的結果:水解時間越長,粒徑有減小的趨勢,這現象顯示TEOS水解縮合的反應必是一個可逆的反應,水解初期TEOS上之OC2H5基團部份完成水解縮合而得—O—Si之鍵結,但部分僅處於水解甚或未水解狀況,雖有顆粒形成,但結構鬆散,隨著反應時間拉長,水解副產物C2H5OH迫使水解反應逆向回去,如此ㄧ來,顆粒重組,產生的SiO2量越來越多,但粒徑就變小了。表三亦列出以HCl或NH3當觸媒水解24小時,所產生SiO2的粒徑,圖五、圖六為其對應之TEM圖,由圖得知,以NH3為觸媒所得SiO2之粒徑比任何酸性觸媒的粒徑來的小,平均粒徑為10nm。這現象顯示,觸媒對粒徑有絕大的影響性,似乎pH值越高的觸媒,可得到越小的粒徑。
隨著水解時間增加,silica會有聚集的現象,而產生沉澱。此時,本研究嘗試以有機醇類以外的THF作為溶劑,研究過程中發現添加30%THF,可藉TEM觀察得知,未添加THF(圖一)與添加THF(圖七)比較,粒徑有明顯的減小,平均粒徑大約由60nm降至10nm,並有效的解決因silica過度聚集而導致的沉澱現象,使得分散更加均勻。由於添加溶劑,pH值會有上升的趨勢(表二),產率也略為減少(表四)。
綜合以上研究結果,並考慮SiO2之產率。本實驗將以有機系統的硬化劑MHHPA為觸媒與TEOS水解反應24hr,混合導入本研究所調配好的環氧樹脂/酸酐中並硬化成透明樣品。圖八為上述條件,silica導入環氧樹脂/酸酐中的粒徑分佈與大小的情況,由圖可看出silica顆粒,完全分散在環氧樹脂中,其平均粒徑大約為15 nm。與未添加有機體之水解產物(圖二)比較,粒徑更小、分散更均勻,粒徑大小較均一。藉由TGA測量得知,導入奈米silica顆粒比純有機材料有較佳的熱裂解溫度(表五)。顯示這種複合材料不但保持原有有機體的透明度,其耐熱性質,也有明顯的提升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3) 人氣()